事死如事生

2020-06-18 10:34:25

  “事死如生”、“慎终追远”是中国殡葬文化之传统。乐生恶死是人之天性也是本能。墨子说“天欲其生而恶其死。”孟子《告子上》说“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荀子进一步指出“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死不只是人通常所厌恶的东西,而且是人极端厌恶、极端惧怕的东西。进而古人宁愿认为生是短暂的,而死才是永恒,调动他们可能驱使的力量去为自己建立永恒的世界。
  中国古代陵墓对生死同境的追求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例如在云南省诺族人农村公社的公共墓地上,棺木被抬到墓地上挖坑深埋,不留坟丘,墓表搭起一所小竹房,内设竹桌,以供奉食物,死者亲属一般每天要到墓地竹房内献食三次。大多数村寨有献数日至一、二年的习惯。殷商战国时期的墓上建筑,属于“寝”的性质,在“寝”中布置饮食生活用具,像活着一样供奉。将墓主的生活按当时的社会等级地位象征性或者模拟性地搬到地下及莹域,让死去的人和生前一样“生活”,这种殡葬原则根深蒂固于古人的思想中,如同住宅的制式一样,在“礼制”的内容中规定下来。
  《左传·哀公十五年》曰:“事死如事生,礼也。”孔子《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谓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使逝者得到有尊严的谢幕,丧亲者能对逝者和社会有一个合乎礼数的交代,从而在精神上得以安慰,心灵上的重负得以解脱。范哗《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僧,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贵族和大官僚的墓,规模宏大,墓室在布局上模仿他们的府第,同时附有大量的随葬品。东汉贵族官僚的砖室墓墓壁往往施彩色壁画,展示墓主人的身份、经历、生活和财富等。墓前按等级置列石碑、享堂、石兽、石人、石柱、石阀。而封建帝王建筑陵园,要按活着的帝王所住宫廷规格来设计,代表着当时建筑技术和各种艺术的最高水平。《吕氏春秋·安死篇》曰:“世之为丘垅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网庭,如宫室,造宾阵也,若都邑。”

电话预约

0791.83061885(6)

官方微信